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跨國灰姑娘 Global Cinderellas


十年前在美國發表出版的博士論文重新用中文書寫,導論的遣辭用句有很多學術性慣用語,可能部份讀者會嫌硬,不過如作者藍佩嘉所說,你大可跳過直接進入比較有趣的田野調查部分。即便是用上許多社會學文字,敘述並非艱深讓人難以理解,反倒由於這些名詞指涉的抽象化了的概念如「他者」、「種族化」,讓我有意識地試圖理解東南亞幫傭與台灣新富家庭各層面關係,了解到台灣外勞政策的基本精神與邏輯,背後不僅有「外勞外交」來強化台灣政治實體性的考量,也有刻意劃分他我,對待白人與東南亞人截然不同政策的階級主義。

如新竹鴨肉許等虐傭案層出不窮,探求這些遭受不公的外勞爲何不願爭取自身權益的原因之一,竟是因為高額仲介費,台灣工會爲保障本土勞工,避免與外勞條件差距過大,故要求政府規定外勞薪資需同享最低工資規範,讓台灣在亞洲勞力輸入國中的薪資水準偏高,仲介費亦隨之高漲,對於付出龐大金錢始能抵台的外傭(作者稱之為家務移工)而言,爲避免雇傭契約被終止須遣返回國的危險,寧願忍受雇主不合理的對待。

菲傭印傭越傭傻傻分不清楚,菲傭難搞?印傭溫順?原來多是刻意操作的印象,不只仲介業者行銷手法如此,不同國家間的移工也是會依刻板印象來互相攻訐,畢竟是競爭對手。競爭關係也發生在外傭與女主人之間,怕老公被熱帶來的女人(一樣是刻板印象)搶走,怕小孩跟外傭比自己還親密。甚至長輩(尤其是原本在操持家務的長輩)也害怕請外傭的意義代表孩子不要他了。

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思離鄉背井去到別人家裏工作?父母的疑慮、丈夫的失業、小孩的思念,一肩扛起財務重擔的移工,心裡有諸多無奈。她們對工作的想望與你我有何不同?在經濟壓力之外,也有對海外生活是否真同連續劇般五光十色的好奇,一如台灣人對歐美國家生活品質的想像,而且同樣避免不了幻想破滅。

走在台北桃園車站、中山北路商圈或公園裡,移工們三兩成群或圍成一圈,在一星期僅有的一天自由時間,展現與在雇主家截然不同的風情,作者引社會學家高夫曼(Goffman)的前後台概念,表達移工對在雇主家(前台)的壓抑,在公共場所(後台)得以短暫喘息。但在這些場所,仍免不了路人感受到自我(台灣人)與他者(外勞)疆界的模糊化,投以好奇或嫌惡的眼光。

對於準備或已請外傭的台灣雇主,本書雖不能直接爲「怎樣當一個好雇主?」提供明確答案,是要採家母長制、疏離權威、情感關係還是生意關係?畢竟各類型間有流動性亦有其發展背景,而移工的心理是想尋求恩庇、保持距離、強調地位近似還是隱藏先前背景,又隨人不同。但對於雇傭間彼此達成一定程度尊重,或消弭對移工舉止、習慣與刻板印象的誤解有很大助益。

Read More...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天使飛走的夜晚 Moonlight on the Avenue of Faith


「故事是從一個女人身上開始的──悲劇不往往如此嗎。」吉娜‧納海(Gina B. Nahai)用感嘆宿命不可違逆的口吻,優美而感傷地傳述在艾爾布茲山腳下,所有被迫用面紗讓黑色裹緊容顏,被磚塊綁上足踝,被門窗牢牢鎖住自由的,所有逃家成功的不成功的女人啊,她們的執念足以讓羅珊娜背上長出羽翼,在熠熠星空中拍動。海洋的味道,似乎無時無刻不流動她的四周,在熱天午後撩撥男人發燙的臉頰,就連最溫文儒雅的紳士也只能臣服腳下,溼潤的氣息讓女人驚慌,低聲咒罵這引發無窮慾望的繽紛色彩。

一個女性置身在遵循古老宗教與傳統的社會底下,究竟會有如何的壓抑?我無法想像。新約聖經未曾如此提倡,但中世紀女性在教會中地位未見平等,有說係因其時亞里斯多德認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其影響力打擊了女性的存在獨立性。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之衝突雖為現代動亂根源,但具有共同祖先亞伯拉罕並遵奉同一位上帝,卻為不爭。而閱讀中引領我將二者作出具體聯繫者,肇因於發現猶太社區對行淫婦女同樣處以投石的古老刑罰,以及同樣對女性身體引誘男性犯罪的疑慮。

但若說這些用面紗裹臉的女性所受壓迫均來自宗教,卻是不該。就羅珊娜而言套在她身上的枷鎖,是出生之前就被說是命帶厄運,自此成為爹不疼娘不愛的代罪羔羊。點出羅珊娜一生掙扎的,是好友茉希狄評她「像兩個永遠彼此纏鬥的人。一個是命中註定該逃家流亡的人──每個人都期待她扮演的那個厄運女人。另一個是努力想扭轉乾坤,想證明每個人都錯了的人。」是東方人說的報應,西方人說的原罪,扭曲變形成誘導羅珊娜步伐的黑色力量。所以天使一定要離開,因為她相信「萬事萬物在被命名之前,都是不真實的」,就算擁有翅膀,也不能改變名為厄運的事實,她一步步掙扎地走向名符其實。

前半段一再出現的天使意象與最後羅珊娜生病的外型,一個輕盈一個沈重,製造出視覺上強烈的反差,讓人迷惑又嘆息。就如納海筆下的猶太社區,像是背負著魔法咒詛的奇幻世界,卻上演著真實人性愛恨的戲碼,一樣令人目眩神迷。

如果對伊朗的近代歷史有興趣,本書與《我在伊朗長大》都提供很好的視野。

羽化、消逝,《天使飛走的夜晚》栞 の 心靈角落
《天使飛走的夜晚》試讀心得 Moonlight on the Avenue of Faith囈語 - 以酒液浸濡書頁

Read More...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隨手拍(20090620)








Read More...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孤獨 Solitude


人總在尋求片刻寧靜而不可得。咖啡館裡一杯瓜地馬拉的恬適被談興正濃的老太太們打斷;午後昏頭小睡一次次驚醒於急促電話鈴或疾駛而過拿掉消音器的機車;想要逃離都市嘈雜,動身前往照片上的風景,卻發現自己置身在同樣迷惑的擁擠人潮。有一種孤獨的需求被忽略了。吊詭的是,社會發展卻讓人有愈來愈孤獨的趨勢,辦公室裡相鄰而坐的同事不開口交談而用MSN;網路上寫的天花亂墜生活中卻找不著人對話,與監獄等「強制的孤獨」相比,倒像是人們自己關上了牢籠。

對特定領域無所悉的人(如我)會犯下的謬誤,是將最為人知的,逕賦予它「是正確的」意義,所以在精神分析上就會佛洛伊德這個、佛洛伊德那個。殊不知佛洛伊德雖是精神醫學的重要里程碑,但自其後早有修正或另展新局,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除引佛洛伊德的本能論外,亦引對立一方的約翰波爾比的對象關係論,對兩者皆有贊同與駁斥。波爾比的「對他人的親密依戀就是人生之軸」論點在史脫爾看來仍未免狹隘,人們過於偏倚人際關係重要性,而將孤獨視為洪水猛獸,事實上,孤獨適足以讓人內省,也是創造發揮想像力的來源。

宗教也被史脫爾用來說明人生之軸的對象並非只限定於人與人之間,其對修道院的看法是「唯有過著冥想和嚴守戒律的孤獨生活,才能達到完美的理想…(修士)並非不知道親密的依戀或依戀的渴望等情懷,但是他們視之為擾亂心神的現象,也堅決阻止發生。」唯在《自製男人》一書,諾拉‧文森扮成男人混入修道院,據她觀察,該修道院修士們害怕親暱會引出不當關係,因此刻意疏遠表現熱情的成員,壓抑與人交好的念頭(連擁抱也很少見),亦承認在修道院生活中,孤獨仍有一定程度代表苦悶。

在「第三個時期」一章中,史脫爾以作曲家們的晚期作品,均不再如早中期為聽眾而作,而更像是為自己而譜,說明人到晚年會減少對世俗與依戀的追求,轉而與自我內心對話,為死亡的來臨作準備。果真如此,不啻為理解人類創作或行為的重要參考。同時,史脫爾流露出愛好古典音樂不遑多讓之情,令我莞爾,或許也會撩撥起讀者一探古典領域的好奇心。

閱讀是一個人的事,在書與我,文字與眼睛之間,進行著無視身旁世界的交流,好似周遭高分貝的喧鬧瞬間如海浪退潮般消逝,偶爾從書中抬頭,世界於我依然無聲,而當視線再聚焦於紙本上,足以讓一切聲音退卻的就是我與我自己的交談。我們一齊唸著紙上的文字,倘若一不小心失神,就捕捉不到它想傳達的話語,而擾人噪音就會抓緊時機如猛獸反撲回來。但如果我們夠專心,獲得的回報不僅是能將外界隔絕的寂靜,還有無窮的想像與創造。這是不是就是孤獨能夠帶給人們的面向之一?還是,一切都只是我的幻覺?

《孤獨》安東尼.史脫爾荒蕪年歲
【孤獨】~得以自我重整的心靈寂靜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
「孤獨」 Anthony Storr著生活心得

Read More...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路漫漫而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6月3日,白天在貴貴統計軟體操作課堂上,我問耶穌,學小護士一樣地問耶穌,「我為什麼在這裡?」因為,我遇到無法投入的情境,困惑就昇起。半天半天,上帝沈默。我只好要求自己安靜柔順,繼續忍耐那不是我的菜的電腦課。其實,我是一直處在求問狀態下的,好長一段時間過後,我忍不住,又繼續問,「主啊!我為什麼在這裡?這真不是我的菜耶!」,我知道我對這種不是我的菜的東東耐性很差,不過我有在克制我的不耐煩就是了,沒想到,主說「不過是讓妳見識見識罷了,知道人家在作什麼」「好吧!見識吧!」

我姑且繼續克制下去,時而跟得上,時而跟不上,反正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忍耐,克制那種覺得自己不行的挫折難堪,直到下課。等晚上上了老公的車,把心裡犯的嘀咕唧唧咕咕地嘟噥給老公聽,「啊知道人家幹嘛要幹嘛咧?這課程,這群人,全不是我的菜」,邊咕噥,靈機一動,像是主說的,「不過就是讓妳去長長見識,與挫折何干?」「那玩意兒從來就不是妳的強項,跟不上也沒什麼好介意的,妳的強項是在談判桌上能吐出別人無法吐出的字句(而且這是妳已經展露過的強項)。」

晚上上行政法前讀著<<裸顏>>,讀到「從怨情得以申訴中得到答案」時,畫了好幾個問號。我是先被「得到答案」這幾個字吸引,開始更好奇,「答案是怎麼得到的?」再往句子前方追,看到「從中」兩個字,『從中?這「中」指的是?』再往句子前方追,出現在眼前的是,「得以申訴」,狐疑更深了,『「得以申訴」為什麼是得到答案的來源地?』不懂,不懂,不懂...

晚上上行政法時,回想起一整天索討答案的過程,又回想起<<裸顏>>的這段敘述,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天裡遭遇到不是我的菜的事情,自問題裡得著答案,自困惑中被平撫的過程,不就正是裸顏那段文字最好的例證?

心中昇起了屈原在離騷裡的那句話「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下而求索,上下而求索,一輩子都得上下而求索,在高處求索,在低處求索,在光彩裡求索,在黑深裡求索,一輩子的求索欸...


Read More...

水意識 watermind


生命從何而來?世界如何形塑?有宇宙大爆炸理論,也有聖經記載的「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然後呢?進化論點講氫和氧組成了水,孕育出第一個地球居民,然而具體過程如何,卻不得而知。因此,《物理屬於相愛的人》講平行宇宙的可能,推測要讓世界成為今天這樣子,得遭遇過十的五十九次方個失敗,或可說十的五十九次方個平行世界的崩壞;因此,《黑色密令》說量子力學是唯一解釋,演化來自生命自我的有利選擇。而在《水意識》,我們想像了生命從不可能裡形成,無機變有機,自人類文明的副產品——垃圾堆中開出花來。

公路電影裡,離開現實的平淡乏味,主角背起行囊踏上旅程,自沿途見聞開展視野,轉化心靈,在旅程結束時有得有失。卡瓊自發現水意識的存在始,即開始一連串不斷追尋,從魔鬼沼澤駕著小艇穿越運河直到大海,跟蹤它、分析它、保衛它與拒斥它。水意識盤旋卡瓊心頭揮之不散,就像生命裡所有無解的問題,在窮盡追索之後有時只能接受只能放下。

不管情節如何離奇天馬行空,一本小說要吸引讀者,人物刻劃必須活靈活現,使能認同其心理變化,從而信服其行動,將自身投入小說的虛構世界。卡瓊的外放不羈、不計後果的衝動與內心隱藏的傷痕,切切讓我看到一個初長成的女孩,情感充沛惹人憐惜,而麥克斯與羅門就像卡瓊的兩位旅伴,各自穿著白色與黑色的騎士甲冑,一路拉鋸牽扯她的感情,讓這本從頭到尾充斥專有名詞的科幻作品,依然饒富人味。

結尾有種《世界大戰》之感?

讀書心得:水意識(Watermind)旭日之丘
科技巫婆大釜.《水意識》霜千夜
《水意識》iREAD 019_瑪麗.布克納荒蕪年歲
大自然的反撲--「水意識」讀後書林的自然書屋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瑪麗‧布克納《水意識》失語症候群
殺人元素--瑪麗‧布克納《水意識》補夢人
雷聲大雨點小──《水意識》小云的隨便亂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