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點信以為真。當我閱畢把書闔上,腦袋瓜裡想的竟是上哪去找書裡角色的生平事蹟來看?當然這些人大都是杜撰的,但我總揮不開這個念頭,就是他們真的曾經活過。
這當然要歸因於丹.西蒙斯(Dan Simmons)將《山之魔》寫成一部後設小說,並以報導文學方式講述他遇見一個迷人的老登山家,從而發掘出一段刻意淹沒在歷史中的祕密行動。既然是報導文學就要有植基的事實根據,除了將說過「因為它就在那裏。」(Because it is there.)這句登山名言的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與安德魯.厄文(Andrew Irvine)寫入書裡,最有趣的地方是:西蒙斯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其為前作《極地惡靈》(The Terror)收集寫作材料之時,並因朋友的牽針引線與太座凱倫的提議,才促使他見到本書主角雅各.裴瑞。這其實是滿足讀者的八卦與偷窺慾,得以一窺作家的寫作生活,發掘寫作秘密,更何況是自曝!難不成西蒙斯一點也不介意曝光?回頭來想,小說本就是編出來的故事,虛實之間,誰說這所謂的自曝不是作家的惡作劇,用來搞一搞讀者的呢?
另一個帶領讀者模糊小說與現實分際的原因,就是主述者雅各.裴瑞了,他不厭其煩地描述登山用的帳篷登山爐氧氣筒護目鏡冰斧冰槌冰螺栓冰爪,解說攀岩的思考一步步找到可當作確保支點的手點或腳點,坐在山頭上湖泊山峰谷地盡入眼底,與途中總忍不住停下來呆望美景的那幾秒鐘,各式各樣令人戰慄的登山意外傷害與結果。喔,還有他對布羅姆利蒙特佛閣下「小瑞」的傾慕之意,充滿少年人的古意可愛。
馬洛里失落的相機也被寫進書中。1924年馬洛里與厄文嘗試聖母峰攻頂之後消失,直至1999年馬洛里的屍體完好如初地被尋獲,卻不見其隨身攜帶的袖珍型蛇腹相機,否則即可揭開攻頂成功與否的謎團。日本作家夢枕獏就曾以馬洛里的相機為題寫《眾神的山嶺》一書,而《山之魔》也對此提出想像。
不知道西蒙斯有沒有在登山攀岩,但他是鉅細靡遺地在描繪其中的苦與樂。也因為如此,類似前作《極地惡靈》用細節堆砌出情境,這是一本適合詮釋「世界越快、心則慢」的小說。不宜囫圇吞棗,否則眼花撩亂心浮氣躁是在所難免。事實上,在看過全書,也被書末的劇情轉折驚嚇過後,我覺得重讀本書最好的方法,其實是隨翻一頁接讀下去,不用在意劇情發展到哪裡,單單把自己置於遠征隊置於聖母峰置於寒冷就好。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山之魔》The Abominabl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