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從911事件之後,恐怖活動不時傳出,各國機場安檢嚴密,中東面孔被歧視,到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回教世界與西方的衝突不斷,原本被稱為民族大熔爐的美國,卻變成隨時可能爆炸的壓力鍋。


「殺手的祈禱」在這樣的敏感時刻出書了,也遭受預期中的出版困難,場景設定雖令人驚豔作者的想像力,但也因此作者未能提出其對現實的理解,可惜。

三月號的印刻文學大幅介紹巴基斯坦的作家莫欣‧哈密,印刻節錄了他所寫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開頭一段,主角正與一位未知身份的美國旅人在巴基斯坦茶館裡飲茶對話,說是對話,其實是以第一人稱方式敘事,從中揭露作者自身在美國求學、工作直至911發生。正是我想了解的回裔人士在911事件後的美國是受怎樣對待,以及他如何感受自身遭遇。

才在想要寫這篇,就看到嗜毒本開始試讀活動

很高興入選試讀,拿到手的試讀本除無封面外,看起來已與正式出版的書無異。

開始閱讀之前,來看看拉合爾現實狀況,在CNN網站搜索「lahore」,撇開一篇板球選手禁賽報導,其餘均為不時發生的爆炸案報導。

如三月二十六日這篇「涉嫌參與意圖謀殺班娜姬布托,二○○七年十月造成一百五十人死亡的的自殺炸彈案嫌犯Qari Saifullah Akhtar,二○○八年二月被捕,但現因證據不足遭釋放。班娜姬布托於二○○七年十二月遭刺殺身亡,稍後將出版的班娜姬布托著作:"Reconciliation:Islam, Democracy and the West.",據悉內容指控Akhtar參與該十月炸彈案,Akhtar正極力阻止該書出版。同時,參與二○○八年三月十一日造成二十一人死亡的拉合爾國家調查局自殺爆炸案的嫌疑犯Mohammed Afzal在羈押中死亡,原因不明。」情勢整個就是詭譎殘酷如同小說一般。

回到「拉合爾茶館裡的陌生人」,年輕的成吉思憑著優異成績和卓越學習能力,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獎學金,在校的時候,他兼三份工,在地下室自己煮晚餐吃。畢業那年暑假,他用顧問公司給的簽約金,與一群富家子弟度假出遊,對這些年輕人的自大、揮霍,深覺不以為然。

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新生活在成吉思面前展開,他享受那份把紐約踩在腳下的成就感,他想要得到金錢、地位,就像拉合爾的新貴族一樣。美國,讓他重新擁有家族在巴基斯坦漸漸失去的社經地位,也在此邂逅他心目中的女孩。但成吉思始終覺得格格不入,公差到了馬尼拉,來自第三世界的自卑感讓他開始假裝自己是美國人,舉止有如他所討厭的富家子弟,與街上司機的一個對眼,卻又讓他覺得羞愧、敏感、難以成眠。

對四千年立國的巴基斯坦和短短兩百年的美國如今的天差地別,成吉思感到困擾和忿恨。沉湎於過去不能自拔似乎是擁有長遠歷史的國家在現代水土不服的通病,看我們中小學教科書一再指稱現代科技的源頭都可回溯自中國發明,指南車、印刷術、煙火,試圖催眠自己仍是泱泱大國?

那樣地又愛又恨,隨著911發生,一連串受歧視遭遇、美國揮軍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國受到印度武力威脅,還發生了那件事:為了留住與心愛女人的感情,鼓動她把自己當成是已逝男友克里斯的影子的自我屈辱!成吉思知道他永遠無法取代克里斯,就像他永遠無法擁抱美國。憤怒、挫折、更重要的是艾芮卡的消失,終讓他對美國不再有憧憬,只有憎恨厭惡。

在此我能夠斷言成吉思對美國的指控是偏激的嗎?不,正因為他說的自大、控制慾、以反恐之名牽連無辜都是真實美國的一部面相,這才是本案無解之處。

謎樣的美國人的身分到底是什麼?從成吉思主動接近這個美國人,言語時而安撫、時而挑弄,我猜測這名美國人可能身負特殊任務,並且對成吉思有了解,但身份早被洩漏,等故事說完了,我想那美國人也很難輕鬆抽身。

感覺還可以繼續發展出什麼樣的情節呢!

p.58...Brian Adams,正解:Bryan Adams
p.71...接下來你就會知道,我這麼說代表那房子有多豪華...這,完全看不懂。
p.135...居然翻成魔鬼終「極」者...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