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血之罪 Mýrin


原書名「Mýrin」(瓶)、改編電影《冰島犯罪現場》與中文書名《血之罪》,三個名稱想來恰好點出本書三大要素。

不拖泥帶水,開頭就是第一個現場,推開地下室的門走進去,映入眼簾是一個老人倒臥血泊,旁邊站著個滿臉風霜的中年男子在苦苦思索。『這不正是典型的冰島式謀殺嗎?』同事的聲音從旁邊傳來,打斷厄蘭德的思緒,同時拋出第一個問題。

隨著線索來到三十八年前的第二個現場,死去老人的臉出現在厄蘭德的想像中,只是年輕許多。久遠的時間線模糊了男子與女子的面容,他只能看見男子表情的猙獰,聽見女子求饒聲透出的驚恐。男子犯下除謀殺外另一項人類不能忍受的罪行——強暴,導致了四年後一個小女孩的死亡,與女子的自殺。是否因果關係如血脈延續了這麼長的時間,終反噬回老人身上?待厄蘭德追到第三第四個現場,兇手的臉孔如鑄模般漸漸浮現,而為何中文書名取作「血之罪」,答案也呼之欲出。

若沈浸於與推理主線奮戰,也許會忽略掉作家的暗中伏擊。安諾德.英卓達尚(Arnaldur Indriðason)安排了厄蘭德與女兒艾華玲之間的劍拔弩張;委託厄蘭德尋找失蹤女兒的真實面相;即使被強暴而生,母親對子女愛的聲聲呼喚;無力拯救絕症女兒的心痛哀號。勾勒出親情的羈絆難捨遭受無情命運的嘲笑,及人類犯錯的輕易與不可挽回,呼應出老人被殺的真正原因。

「Mýrin」(瓶),或是書中的稱呼「罐子城」,泡在難聞福馬林裡的人體器官收藏,引導讀者進入呼氣結冰的冷酷氛圍,增添許多駭人印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