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催眠


想起《地海巫師》裡格得初見大法師耿瑟向其輸誠,大法師拒絕說道我聽過你的作為,但不知道你的為人。一語道破名實常不相符,表裡不一幾為真理,與人類是如何善於偽裝隱藏內心真意,卻又容易惑於表相而識不清事物本質的荒謬行徑。《催眠》可說是將這種表裡不一致的思考運用到了極致。

不一致的是對事物的刻板印象,從經驗中搜尋到的印象僅是多面體的其中一面,不是全貌,但人卻常依此遽下定論。

例如這主題,我對它的擁有的唯一瞭解,就只是綜藝節目上譁眾取寵的表演「五四三二一,你睡著了,醒來後不記得剛剛發生的事」,震驚的是在這書我看到施催眠者在行催眠時自己的感受,與催眠並不是像操弄玩偶一般玩玩就沒事,施催眠者與被催眠者若沒有建立起互信,或是植基於錯誤的同意,結果被催眠者的感受就跟被愛人拋棄沒兩樣。完全不是電視上那樣可以隨意玩弄的。

或是對名詞的「偏見」,例如一看到「小孩」,直覺的聯想可能是「可愛」,「夫妻」可能想到「恩愛」,當然作家不是以這個小孩不可愛,或是這對夫妻不恩愛如此表面的描述來闡釋。而是在某些情節的轉折,突然推人一把,與讀者看到特定名詞的慣有感受大相逕庭的反差,製造出戲劇張力。

或是批判醫院的官僚體系,表面上說的好聽是為病人著想,實際上不過是怕麻煩上身。或是媒體輿論自以為社會公義,卻是用另一種形式的暴力傷人。

談到刻劃角色心理的不一致,只要曾經有過裂痕,兩個人就算還在一起,即使內心仍懷抱愛意,卻再也回不去了,看似甜蜜的家庭實則暗潮洶湧。沒有人願意把心裡的感受明白說出來,我愛妳,我恨你,都脫不了口。怕說了,連表面上的和平都無法繼續維繫。然而口不對心,擁抱、親吻也許有愛,卻是飄虛的,無法在對方胸懷增添一絲毫溫暖實在的情意,這關係就是臨淵履薄,等待斷裂的那一刻。受影響的,是整個家庭,是無辜的孩子。

隨劇情峰迴路轉,《催眠》慢慢挖掘出每個人的秘密,過去的不堪回首,不欲人知的現在,堆疊成面前生死攸關的立即危險。

沒有留言: